推拿手法結合針灸拔罐療法治療肩周炎38例

                                            2022-08-16 08:36 編輯

                                                                                                                            推拿手法結合針灸拔罐療法治療肩周炎38
                                                                                                                                              馮  輝, 郝亞梅
                                                                                                                          (廣州市東升醫院,廣東,廣州 510120)
                                             
                                              目的:探討推拿手法結合針灸拔罐療法治療肩周炎的療效。方法:38例肩周炎患者通過推拿手法結合針灸拔罐療法進行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結果:治愈者12例,占31.5%;顯效者19.例,占50.0%;有效者4例,占10.5%;未愈者3例,占7.9%;總有效率為92.1%。結論:推拿手法結合針灸拔罐療法治療肩周炎療效顯著, 能緩解患者臨床癥狀, 改善肩關節功能, 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推拿手法:針灸拔罐; 肩周炎
                                            [中圖分類號]R274.31 [文獻標識碼]B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assage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and cupping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Methods: 38 patients with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were treated with massage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and cupping therapy, and their clinical effect was observed. Results: 12 cases were cured, accounting for 31.5%; 19. Cases, 50.0%; 4. Active cases, 10.5%; 3. Unhealed, 7.9%; total efficiency 92.1%. Conclusion: Massage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and cupping therapy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which can relie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the shoulder joint. It can be popularised and applied in clinic.
                                            [Keywords] Massage; acupuncture cupping; massage; shoulder periarthritis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本病好發于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俗稱“五十肩”;因其發病后最主要的癥狀就是肩部活動嚴重受限,故又稱“凍結肩”。 究其病因而言:中醫認為該病是由于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肩部感受風寒濕邪侵襲,導致局部經絡運行失調,氣血瘀滯不通,不通則痛,最終形成肩痹。而西醫認為是由于肩部遭受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致使其周圍的肩關節囊、周邊韌帶、滑膜囊及其他軟組織存在慢性炎癥反應,導致其出現肩頸部酸脹、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等癥狀的一種關節疾病。本病發病初期患者多感到肩部酸脹、疼痛、怕冷、活動輕微受限,隨后病情逐漸加重,疼痛呈陣發性逐漸變為持續性,如刀割樣或撕裂樣,并且疼痛在夜間更甚,影響睡眠,使患者經常痛醒。最終,隨著病情的進展,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長期依賴他人幫助,此病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1]。本病屬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是一種較為難治的疾病。本文旨在探討采用推拿手法結合針灸拔罐療法治療肩周炎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來我院就診的肩周炎患者38例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12例,女26例,年齡在47~62歲,平均54.8±2.8歲,病程2~11個月,平均病程5.6±2.8個月;其中右肩17例,左肩21例,肩部酸脹、疼痛者32例,前屈或后伸或外展活動明顯受限者37例,肩部肌肉萎縮者11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994年制)制定[2]:①本病好發于50歲左右的中老年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一側肩部可單獨發病,兩側也可同時或陸續受累,但在臨床上左肩多余右肩,常為慢性起病。②肩關節周圍疼痛,以夜間更甚,患者經常痛醒,但很少出現腫脹; 肩關節主動和被動運動均明顯受限,甚則肩部周圍肌肉萎縮。查體:肩峰下廣泛壓痛,肩關節外展、上舉、后伸、內外旋活動受限,不能做梳頭、脫衣、摸脊、洗臉等動作。③有肩部慢性勞損、感受風寒或外傷史。④X線攝片檢查多為陰性,病程久者可出現局部骨質增生或輕微骨質酥松。盂肱關節間隙變窄,有時會出現關節輕度移位等表現。掌握以上幾點,一般即可診斷本病。
                                            1.3 鑒別診斷 由于肩關節是人體最復雜的關節之一,且往往許多病癥臨床表現與本病相似,固此要注意加以鑒別:①岡上肌肌腱炎:疼痛多在肩外側岡上肌肌腱止點處,局部壓痛,且可觸及肌腱增粗、變硬等。肩外展出現典型的疼痛弧是診斷本病的重要依據。②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疼痛部位局限在肩前肢骨結節間溝處,少數患者可觸及條索狀物。肩關節內旋實驗及抗阻力試驗陽性。③肩峰下滑囊炎:疼痛部位在肩外側深部,并向三角肌止點放射?;顒邮芟抟酝庹?、外旋為主[1]。
                                            1.4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①經過查體、X線檢查,具有典型的肩周炎特征的患者,②治療患者屬于中老年階段,③肩部無明顯腫脹、皮膚受損表現,④近期沒有服用止痛藥或封閉療法的患者,⑤愿意配合推拿、針刺、拔罐治療者。
                                            2  治療
                                            2.1 推拿手法治療  ①松解:患者取坐位,靠近治療床頭,床頭放兩個高枕,患肩外展90°左右,肘關節屈曲,使上臂放置在枕頭上,使肩部肌肉自然放松,醫者站其身后,先用滾法施術于患肩周圍約2min,然后用雙手拿法作用于肩周部周圍2min,拇指依次按揉喙突、盂下結節、結節間溝、肱骨大結節、肱骨小結節、崗下窩等處的肌肉附著點周圍,大約操作3min,注意手法要滲透有力,治療過程中隨著癥狀的減輕,可逐漸增加枕頭的高度,以患者耐受為宜,反復操作2~3遍。然后讓患者躺在治療床上,患肢外展屈肘,使肩胛下窩暴露,然后醫者用拇指或手掌按揉肩胛下肌、大圓機、背闊肌2min,隨后繼續按揉肩前的胸大肌、胸小肌、喙突部部數次,最后醫者用前臂由內向外按壓喙突內測,持續約1min。然后囑患者側臥,患肩朝上,醫者站其身后,一手用掌跟固定肩胛骨外側緣,另一手握其前臂處,使其盡量外展到最大角度,充分拉伸肩袖肌群。② 被動運動:患者取坐位,醫者站其身后,囑患肢握拳屈肘到0°,醫者扶其肘部,盡量使肩關節前屈到最大角度,充分拉伸肱三頭肌,反復操作數次。然后醫者一手扶患肩部,另一手握其腕部并托住肘部,助患者肩關節逆時針旋轉,幅度逐漸增大。然后醫者一手扶健側肩部,另一首握住患側的腕部,助患者做背手摸脊動作,幅度逐漸提高,以患者耐受為準,反復操作數次。然后醫者雙手握住患肢腕部,在適當的牽引下做抖法,角度可逐漸增大,頻率可逐漸增快,以患者耐受為宜,施術約2min。最后用搓法從肩至前臂反復搓揉數次,推拿隔天治療1次,10次唯一療程。
                                            2.2 常規針灸留罐療法治療  患者取側臥位,患肩朝上,在肩關節附近配伍選取合谷、曲池、外關、肩前、肩髃、肩井、肩貞、肩髎、肩峰、天宗等穴位進針,行針后留針約15min, 然后應用拔火罐療法在肩關節周圍、崗下窩、喙突等處的肌肉附著點尋找疼痛反應點,并選取其中疼痛最明顯的3個點進行操作,留罐15min。針灸隔天治療1次,拔罐每周一次。
                                            2.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994年制)判定[2]:治愈:肩關節陽性體征消失,肩關節酸脹、疼痛癥狀消失,功能恢復正常,顯效:肩部酸脹、疼痛癥狀明顯減輕,肩關節功能明顯改善,基本實現生活自理。有效:肩部酸脹、疼痛癥狀有一定程度減輕,肩關節功能有改善,未愈:癥狀、體征均無改善,甚至加重。
                                            3  結果
                                            38例肩周炎患者經過治療后,治愈者12例,占31.5%;顯效者19.例,占50.0%;有效者4例,占10.5%;未愈者3例,占7.9%;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92.1%。
                                            4  典型病例
                                                患者肖某某,女,54歲,收銀員。主訴:左肩酸脹、疼痛,夜間疼痛更甚,肩關節活動受限約2個月。病史:3個月前隨家人外出旅行,晚上休息時,肩膀不小心暴露在外,導致肩部著涼,之后肩部感到酸脹、怕冷,兩周后癥狀逐漸加重,肩部在較大幅度活動時疼痛劇烈難忍、尤其在夜間休息時,疼痛自行發作,呈持續性,導致入睡困難,白天疼痛癥狀可適當緩解,肩關節活動受限,不能做脫衣、梳頭、上舉、后伸等動作,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期間未做過任何治療。既往史:無特殊情況。檢查:體格檢查時,患者呈痛苦面容,兩肩外形輪廓不等大,患肩偏小,肩關節上舉約110°后伸約20°、外展約80°、內收約20°、旋內約45°、旋外約30°,插腰實驗、搭肩實驗陽性,背后摸脊不能。肱二頭肌長頭肌附著點、喙突下、尖峰下、盂下結節處壓痛明顯。X線檢查,關節間隙略微變窄,。診斷:左肩周炎。推拿手法結合針灸拔罐療法持續治療,治療3次后,肩部疼痛明顯減輕、活動功能略有改善,治療6次后,癥狀進一步好轉,治療1個療程后,疼痛癥狀基本消失,活動功能基本恢復,可基本完成上舉、梳頭、脫衣、背后摸脊等動作,治療2個療程后,癥狀完全消失,功能全部恢復正常,結束治療。最后囑患者平時多做適當運動訓練,2個月后,經過隨訪無復發,療效鞏固。
                                            5  討論
                                            肩關節是人體運動最復雜的關節,承擔了肩部上舉、后伸、外展、內旋,環轉等功能運動,若肩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腱、韌帶、滑囊長期過度受累,逐漸形成局部慢性勞損,在此情況下,一旦感受到風寒濕邪、或過度暴力牽拉、或長期空調冷氣直吹等影響,則極容易誘發該病。本病發病急,病程長,最長可達數年,且有一定的自愈性,但極容易復發,且癥狀反復,給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本病西醫主要以抗炎止痛為主,一般為對癥治療,疼痛劇烈期采用封閉療法,取曲安奈德加鹽酸利多卡因注射于肩部壓痛點,能起到抗炎、陣痛、消腫等作用,在一定藥效時期內可明顯減輕局部癥狀,但藥效過后往往癥狀任然存在,且本法長期使用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大多數患者不容易接受該治療方法。另外就是采用常規物理療法,如:中頻脈沖治療儀、超級光治療儀、低周波治療儀、DMS肌肉深層治療儀、熱敷等等,這些方法在緩解局部癥狀可以起到一定的療效。但治療時間較長,癥狀改善不夠迅速,反反復復,往往治療數月也未能康復,長期以往,患者會失去耐心,從而放棄治療。中醫傳統療法對本病具有的天讀后的療效,見效較快、療程較短、無不良副作用,能更好的治愈此病。
                                            由于肩周炎主要以疼痛和關節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屬中醫痹癥范疇,故應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松解黏連、滑利關節為治療原則。針灸方法對治療肩周炎的早期,以疼痛癥狀為主的療效較為明顯,通過針刺可以直接作用于盂肱關節的內部及其周圍的軟組織深處,使內部壓力得以減輕,周圍的肌腱、韌帶、滑囊等軟組織的炎性反應得到緩解,從而使疼痛癥狀得到好轉[3]、由于肩關節長時間活動受限,導致局部肌肉血液循環瘀滯不通,不通則痛,通過拔火罐可以很好的溫經通絡、祛除瘀滯,從而改善肩部疼痛。針灸拔罐對肩周炎的疼痛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對恢復關節的活動功能療效相對不足。
                                            推拿按摩可很好的彌補這一不足,是治愈本病的關鍵,由于患者長時間關節活動受限,導致局部軟組織粘連更加嚴重,肌肉逐漸萎縮,關節間隙逐漸變窄,只有通過推拿手法可針對性的進行治療,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強關節的活動度,逐漸恢復肌力,從而達到最終治愈本病的目的[4]。推拿手法治療本病的主要機理:肩周炎在疼痛期和凍結期一般直接采用常規的被動運動類手法往往疼痛劇烈,患者很難接受,因此根據本人長期臨床經驗,將其分為兩步操作,第一步在自然放松下進行松解,讓患者主動自然的將上臂放在枕頭上,在這樣的姿勢下患者可以主動配合治療,通過滾法、拿法、按揉法進行施術,患者可逐步耐受,然后使墊在上臂下的高枕逐步提高,重復上述操作,即可逐步恢復肩關節的外展功能。由于肩周炎的凍結期,肩關節失去了正常的生理活動,導致肩胛胸壁關節代償,長期下去,肩胛骨可發生一定的向前外側位移,因此治療肩周炎就必須要恢復正常的肩胛骨位置,當患者取仰臥位,患肢外展屈肘,使肩胛下窩暴露,我們可以很好的松解肩胛下肌、小圓肌、大圓機、背闊肌等,按揉肩前部的胸大肌、胸小肌、三角肌,前臂按壓喙突內測,患者側臥位時,可充分拉伸肩袖肌群,通過上述操作可逐步恢復肩胛骨的正常生理位置。改善肩關節的活動功能。第二部,在肩部周圍肌肉充分放松的基礎上進行被動操作,通過拉伸肱三頭肌可改善搭肩、上舉動作,通過背后逐步抬高摸脊動作、可改善肩關節的后伸、旋內和內收功能,通過牽抖法可增加關節間隙,是恢復關節活動度的前提,最后反復揉搓患肢,可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溫經止痛。
                                            綜上所述,推拿手法和針灸拔罐各取所長,優勢互補,可有效的治愈本病,受到廣大患者的認可,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文獻摘要
                                            [1]   羅才貴.推拿治療學[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2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 學出版社,1994:186—187
                                            [3]   金潔 , 王艷 , 宮雙 , 等 . 肩關節周圍炎臨床治療的研究進展 [J]. 針 灸臨床雜志 ,2018,34(3):81-84.
                                            [4]  楊洪濱. 針灸推拿療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患者的臨床研究 [J]. 中 國傷殘醫學 ,2018,26(13):77-78.
                                             
                                             
                                            作者簡介:馮輝(1982-),男,大學本科,醫學學士,按摩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傷科按摩。
                                             

                                                                                      小黄片视频男女小穴穴